2025-04-22 07:02:45 文旅信息
在罗霄山脉与赣江交汇处,吉安如同一张摊开的历史长卷,将 “文章节义之邦” 的千年文脉与 “星星之火” 的红色基因编织成独特的人文图谱。2025年暮春,当我们从湘潭出发,循着青原山禅钟的余韵、阳明书院、白鹭洲书院书声的涟漪、钓源古村八卦巷弄的指引,踏入这片土地时,湘赣血脉的深层共鸣如晨钟暮鼓般叩击心扉。
青原山:禅意与觉醒的千年和弦
我们的第一站是青原山麓的净居寺,这座始建于唐神龙元年(公元705年)的古寺,在唐风宋韵的檐角飞雪中,悄然诉说着禅宗“顿悟” 与革命“觉醒” 的奇妙共振。天王殿前颜真卿题写的“祖关” 二字斑驳如血,恰似当年寺内红军医院伤员未及清洗的绷带飘拂。大雄宝殿三面环水的建筑形制暗合 “上善若水” 的东方智慧,与七祖塔下战地图书馆藏有的《共产党宣言》两相呼应 —— 当禅宗的智慧遇见革命的理想主义,便孕育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。净居寺的钟声与医院的号角,共同谱写了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的交响。
行至毗卢阁,千年 “出木井” 的传说与遂川工农兵政府旧址陈列的《土地法》形成时空对话。当年七祖行思禅师以神迹运木建寺,今日井冈山博物馆里陈列的竹扁担、草鞋,何尝不是另一种 “神迹”呢?寺内行思禅师手植的古柏虬枝如铁,树皮皲裂处竟生出赤色苔藓,在阳光下宛如未褪的弹痕。这抹红色,让人想起伟人在黄洋界写下“过了黄洋界,险处不须看” 的豪情,禅意与革命豪情在此达成奇妙的和解。
阳明书院:心学与革命的思想共振
离开净居寺,沐着和风细雨,我们一行缓步至隔溪相望的阳明书院,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学府,这座书院前身为九邑会馆、青原会馆,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。飞檐下的 “知行合一” 匾额在细雨中泛着温润光泽,大家忍不住在这里合影打卡留念。这座为纪念王阳明而建的学府,传心堂内复原的讲学场景里,蜡像群手持《传习录》的姿态,与井冈山干部学院学员们手持《论持久战》的剪影重叠。五贤祠供奉的五位大儒牌位上方,魁星阁的琉璃瓦折射出七彩光晕,恰似茨坪南山火炬广场上永不熄灭的革命圣火。
在书院后院的古樟林间,我们发现了刻于明代的 “书院训诂” 石碑,其 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 的训诫,与三湾改编旧址枫树坪上“支部建在连上” 的建军原则形成精神共振。讲解员讲述的明代大儒聂豹抗倭故事,与永丰县第一次反 “围剿” 陈列馆里的红缨枪,共同诠释着吉安文化“铁肩担道义”的精神内核。这种将个人修养与家国责任融为一体的文化传统,在革命年代升华为“为有牺牲多壮志” 的豪迈情怀。
钓源古村:八卦布局中的红色经典
当旅行车碾过青原山下的雨雾,我们来到了钓源古村,这座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西郊的古村落,是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及同宗聚居地。随着我们的进入,钓源古村八卦布局在氤氲中渐次展开,长安岭是八卦布局的中轴线,村庄建筑、池塘、道路均围绕其展开。一入钓源樟似海,“S”形状的长安岭上1.8万余株古樟编织的太极图腾下,文忠公祠的 “品” 字天井倒映着无人机航拍的轨迹,恰似当年红军侦察兵绘制的地形图。村口 “九打吉安” 雕塑群的弹痕与祠堂砖缝间生长的红杜鹃,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——1930 年伟人在此策马扬鞭时,是否也曾为这 “七星伴月” 的水系布局惊叹?
在八老爷庄园的西洋玻璃窗前,斑驳的彩色玻璃折射出奇异光影:左侧映出渼陂古村 “二七” 会议旧址的红旗,右侧显现吉州窑遗址出土的 “木叶盏” 釉面裂纹。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,恰似吉安文化的隐喻:既葆有欧阳修 “醉翁之意”的文人风骨,又孕育出曾山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 的赤子情怀。曾山作为吉安革命的杰出代表,从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到新中国商业部长,始终践行着革命誓言,其故居至今仍保存着他当年使用的油灯和草鞋。
白鹭洲书院:文脉长河中的先行航标
次日上午,当我们携昨日游览之余兴,走过长长的风雨廊桥,踏上吉安城东赣江中的白鹭洲时,书院云章阁飞檐刺破的云层里,依稀可见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登岸的帆影。这座朱熹曾讲学的千年书院,风月楼前的状元桥石栏上,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 的刻痕与新镌的 “坚定执着追理想” 红色标语相映成趣。在书院藏书楼,我们发现了文天祥《正气歌》的明代抄本,泛黄纸页间夹着的红军战士家书,墨迹已与宋版书页融为一体。
最震撼的发现藏于书院地窖:1934 年中央苏区《红色中华》报的油印机部件,与书院初创时的松烟墨锭静静依偎。讲解员说,当年进步学子曾在此秘密传阅《新青年》,而窗棂上的八卦镂空,恰为传递情报提供了天然暗格。这种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 的智慧,恰是吉安文化“外儒内法” 特质的生动写照。
余韵:湘赣文化的延续与重生
两天的行程如白驹过隙,许多人文景观尚未细细品味,但这也成为我们下次再来的理由。湖南人称江西人为“老表”,我们一行多数人的祖籍与伟人一样,都在吉安这片红色土地。同行的鄢老青年时曾在这里种过好几年莲子,一进钓源古村他就打听并寻访到了当年的熟人——年逾八旬的老村长遗孀,那些流逝的岁月一下汇聚眼前,在两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延续。当我们抚摸着钓源老宅门楣上 “诗书传家” 的匾额,忽然明白:那些散落在青石板上的车辙、镌刻在祠堂壁上的家训、飘荡在红土地上的歌谣,都是文化传承的密码。
此行最大的收获,在探究血脉情缘之外,莫过于发现江西与湖南的文化脐带:从阳明书院的 “知行合一”到岳麓书院的 “经世致用”;从钓源古村的八卦布局到橘子洲头的中流击水;从革命圣地到伟人故里,两省的人文和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激荡、交融共生,正如井冈山的翠竹、滴水洞的映山红在春风中不断抽枝发芽、迎风吐灿一样,必将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。
作者:罗军民,中国诗歌学会会员